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学院新闻 >> 正文
浙江树人学院环境健康微专业首期授课圆满收官:跨学科融合实践育新人
发布时间:2025-04-29       发布者:尹杉杉       浏览次数:

近日,由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智能分析与交叉创新系主办的环境健康微专业首轮课程顺利结课。作为学校深化四新教育改革、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该微专业以环境与健康为核心,通过内容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构建了跨学科融合、实战导向、科教协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首批30名学员经过系统性学习与实践,顺利完成全部课程考核。

内容创新:打破学科壁垒,打造交叉融合课程体系

环境健康微专业打破传统学科边界,深度融合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医学、管理学等多领域知识,构建了总论-分论-实践递进式课程体系。首期开设的《环境污染与暴露》《污染暴露与健康评估》《健康风险管理》《环境与健康的案例实践》四门课程,涵盖环境污染物监测、人体暴露途径分析、健康风险评估及案例解析全链条内容。

课程设计注重前沿性与实用性,如《环境污染与暴露》引入总体暴露途径(AEP概念,结合水、土、气三大介质污染案例,系统讲解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健康风险管理》则聚焦纳米材料、内分泌干扰物等新型环境风险物质,结合《环境毒理学》最新研究成果,探讨毒性作用机制。教材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权威专著,每节课都融入行业最新论文和教师团队发表的最新科研成果进行案例式教学,确保教学内容的前沿性。

模式创新:真实案例驱动,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

微专业全程贯彻使用 真实案例进课堂教学模式,将科研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采用课堂授课+典型环境健康论文解析+多媒体互动授课的模式。例如,《污染暴露与健康评估》课程以现制饮料中的塑化剂浓度水平与内分泌干扰效应的关联研究为案例,指导学生设计暴露评估方案;《环境与健康的案例实践》通过先设计暴露实验方案,再在校园内进行采样、分析,最后对结果进行自主解析,撰写完整的环境分析和健康评估报告的模式,组织学生开展采样、实验室分析及风险评估全流程实践。课堂之外,学生还可优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和教师团队的科研工作,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环境问题解决。


机制创新:严进优出,打造复合型人才培养快车道

微专业实行严进优出机制,面向全校本科生招生,择优录取30名具有科研潜力或实践特长的学生。课程采用小班化、研讨式教学,来自各专业的同学从自己的学科背景出发积极参与课程活动。微专业授课团队配备来自多学院的跨学科教师团队(如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分析化学、公共卫生、医学检验背景),并通过课程考核+实践报告双维度评价学生能力。完成全部课程的学生将获结业证书,优秀学员可获企业实习推荐、实验室深造机会及专家推荐信,为升学或就业增添竞争力。

成效初显:学生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交叉育人成效凸显

首期学员普遍反映,课程通过理论+实验+案例三位一体教学,打破了学科思维定式。例如,医学院学生通过《污染暴露与健康评估》课程掌握了环境污染物对慢性病的影响机制;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则在《环境与健康的案例实践》中提升了数据分析和科研报告撰写能力。

微专业教师尹杉杉副教授表示,环境健康微专业是推进新医科”“新工科交叉融合的试点工程,未来将进一步拓展课程模块,增人工智能在环境健康中的应用、环境政策法规、毒理学实验方法、暴露组学等先进环境健康技术运用等方向,并深化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打造更具影响力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品牌。

结语

浙江树人学院环境健康微专业的首轮实践,是学校深耕教学创新、坚持虚实结合、锚定应用主线的又一里程碑。以学科专业一体化破局,以产教研创融合赋能,既彰显了名校民办高水平应用型综合性院校的战略格局,更在十五五规划承启之年,探索出一条跨域协同、科教融汇的育人新范式。广受学子高度认可的教学成效表明,课程体系通过“理论实践双螺旋”设计,既夯实了环境健康领域核心素养,又激活了的内生动力,充分印证了“崇德重智、树人为本”的办学初心。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学-科研-实践三位一体改革,以交叉学科建设撬动人才培养供给侧创新,着力锻造兼具家国情怀与全球视野、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健康中国”“美丽中国战略注入树人智慧,书写新时代应用型大学高质量发展的奋进答卷!



地址:杭州市拱墅区舟山东路36号 浙江树人学院9号楼

电话:0571-88285381

版权所有:浙江树人学院

浙ICP备:05015558号-5